開始自由活動的時間後,大家就各自找地方去。和婉玉二個人結伴一起走,因為只有我們二個人是單獨參加的。

  首先來到活女神廟旁的巴山塔布廣場(Basantapur)晃晃,這兒聚集了許多小販,販賣琳瑯滿目的手工藝品,不管是佛像、法器,還是廓爾克彎刀、飾品,甚至化石、木雕西洋棋,在這裡通通找得到。這兒的小販開價沒個準,如果有中意的商品,可以從三折殺起,甚至從一折殺起也不為過。不過,我沒特地要買什麼,匆匆看過就離開了。廣場左側街道就是60年代嘻皮聚集的天堂—奇異街(Freak Street),不過看起來和一般街道無異,嘻皮風早已不復見。之後找到一家專賣名信片的小店,買了五張明信片(Rs.50),後來仔細研究一下,才發現只有二張是加德滿都的,其餘三張都是谷地裡三大古都之一的「巴山塔布」(Bhaktapur),呴~事先沒把功課做好,只看到寫著 ”Durbar Square” 就買了,完全忘了三大古都皆有 ”Durbar Square”。

  靠近Durbar Square的路上有許多販賣紀念品的小店和小販,販賣著明信片、海報、舊郵票…之類。沿New Road 一路走下去,路上車子、行人都很多,在轉角看到賣橘子的小販,一顆顆黃澄澄、圓滾滾的橘子,長得和台灣的椪柑一個樣,據說這是來自印度的橘子,看起來相當可口,決定買一些來吃,老闆開價一公斤Rs.70,搞不清楚這樣的價格是貴還是便宜,反正價格還算可以接受,就買了。沿路走,街邊人行道的人群很多,大家都顯得很匆忙,二線道的馬路上並沒有分向線,僅在車多的路段,交通警察用路障區分開來,並進行交通管制。走了好長一段路,路邊是有許多商店,但並沒有小吃店或餐廳,或許我們應該拐進巷子中吧。幾乎走到路底了,右轉進到一條巷子中,這兒好像是菜市場一般,有許多賣水果、肉類的小販,路旁有一些掛著招牌賣吃的商店,但往裡頭一看,一片漆黑,實在鼓不起勇氣往裡走,於是就繼續往前走。又轉近一條小巷子中,這是一條專賣縫紉機的巷弄,完全處在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中;雖然看到當地真實的一面,但問題是…完全不知到自己到底在哪了,這就先不管了,反正離集合時間還久,繼續走下去。亂走了一通後,看到一個白色圓柱形高塔,共有九層,有點像燈塔的感覺,第八層的地方有戶外觀景台,在外則有圍牆圍起;附近還有一個小水池。後來查資料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「比姆森塔」(Bhimsen Tower),是由尼泊爾的第一個總理比姆森•塔帕(Bhimsen Thapa)在1825年建立,之後並以他的名字命名,附近公共汽車雲集,是往來附近城鎮的交通樞紐。比姆森塔經過整理後,在2005年對外開放,拾階而上可以俯視加德滿都市區,當然要收費就是了。當下只覺得這兒的人群好多,而且有好多小巷弄呈現輻射狀出去,小晃了一下,稍做休息,決定找條路繼續走,雖然完全沒概念該往哪走,但還是決定不走回頭路,隨意選了一條路就走。



  又亂走一通後,終於發現了一條較大的馬路,馬上轉進大馬路,繼續找適合吃午餐的地方。終於在路旁發現一家平房小吃店,走進去之後,店員並沒有理我們,而我們也不知道該如何溝通,只好放棄,繼續找。呵~會找得這麼辛苦是因為我太膽小了(其實就是怕死啦!),看起來太陰暗的不進去,看起來太髒亂的不進去,於是只好拖累婉玉陪我繼續找。終於~發現一家位於二樓滿乾淨的Pizza店,應該是用午餐的時間,不過店裡卻沒半個人,跟看起來向老闆的人確定有營業後,找了個靠窗的位子坐下來,至此終於可以好好的鬆一口氣。店裡的布置很雅致、很乾淨,雖然招牌是寫 ”Pizza Pit & Bar”,不過店裡賣的東西不只披薩,猶豫許久後,想到出發前看了許多資料都說 ”momo” 是必吃的食物,所以第一次嘗試尼泊爾食物當然得試試 ”momo” 囉,決定點 ”chicken momo”(Rs.75) 和 ”milk tea”(Rs.25),點了菜之後,廚師才開始現做。不久,服務生先送上了二杯水,不過我們不敢喝,怕會拉肚子;趁著等待的空檔,向店家借用廁所,嗯~連廁所都很乾淨,而且還有水可以沖洗,真好。回到座位後,婉玉已經向服務生問路了,知道其實我們離杜巴廣場不遠,只是之前我們一直在小巷裡亂繞,才會覺得走了很遠。服務生送上 ”milk tea”,看到茶包泡的奶茶,有點小失望,喝了一口,不甜,要自己加糖。向婉玉借了尼泊爾的書來看,研究了一下,努力想弄懂我們到底在哪。又等了約20分鐘後,終於送上了我們點的 ”momo”,一盤有十個,長得像台灣的小籠包,還付了二種沾醬,馬上用叉起一個 ”momo” 送進嘴巴,皮滿有嚼勁的,內餡是碎雞肉和紅洋蔥丁,混合了像Sate 的醬料,味道很重,有點嗆,因為味道很重,只稍稍試了沾醬的味道,之後就不沾醬、直接吃;吃第一口還覺得不錯吃,但吃多了就覺得有點膩。和婉玉邊吃邊聊,倒也慢慢的把 ”momo” 吃完,之後還把之前買的橘子拿出來吃,充分休息後,才繼續走。



  沿著馬路走,不一會就通到大馬路上,發現是我們一開始走的New Road,於是左轉往杜巴廣場前進。不一會就回到了集合地點Basantapur,找到了郵局買郵票(Rs.25 × 20),買好郵票就直接站在門口附近寫明信片,由於站著寫,字跡實在很潦草,加上不專心,一會兒被一旁賣現煮奶茶的小販吸引,一會兒又和陸續回來的團友打招呼,花了好多時間,最後集合時間到了,不得不匆匆寫完明信片寄出。

  下午先去了帕蘇帕提拿寺(Pashupatinath),距離加德滿都不遠的帕蘇帕提拿寺位於印度恆河支流—巴格馬捏河(Bagmati River)旁,是尼泊爾印度教重要的聖地。在到達帕蘇帕提拿寺(Rs.250)入口之前,首先看到的是路旁有著鐵捲門的平房,路口第一間平房看來似乎是教室,教室前方掛著黑板,許多穿著制服的學生排排坐著鐵製課桌椅上,奇怪的是學生似乎混齡上課,有像六年級的學生,也有像幼稚園的學生,真佩服他們的老師。之後沿路都是販售宗教用品(例如:法器)以及蒂卡(Tika,許多五顏六色的粉末,蒂卡就是將朱砂粉和水混成黏稠狀後,以手指塗在神像的頭上,再塗抹於本身額頭上,象徵神明與自己同在。)的攤販。



  再往前走,就來到了巴格馬捏河邊,巴格馬捏河因位於恆河的上游,能帶著骨灰直抵恆河,因此被視為尼泊爾的「聖河」,在這可以清楚看到和岸邊有造了許多石階直抵河面。河岸邊一處處長方形的平臺稱為「河壇」(Ghat),是尼泊爾人舉行節慶祭祀的場所,也是印度教徒死後火葬的地方。到達時,有幾處河壇正冒著白煙,不曉得是不是火葬儀式在舉行。前行不久,可見到兩座橋樑連繫著帕蘇帕提村莊和一條石階道路,雖然河壇看起來並沒有明顯差別,但是隔著橋,上游的是專供皇室貴族使用,下游的河壇才是屬於平民百姓火葬使用。對岸帕蘇帕提拿寺前的河邊石階有許多人聚集,有些人或走到河邊洗腳洗手,或在石階坐著休息、聊天;而靠近我們的河岸石階上則有許多人拉開像沙麗般的布綢,似乎是在曬乾布綢。帕蘇帕提拿寺供奉主宰「破壞」的濕婆神,這座濕婆神廟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,在尼泊爾人的心目中是無可取代的;且濕婆神擁有多種化身,在帕蘇帕提拿寺代表的是豐饒之神。由於非印度教徙不得進入廟內,因此我們只能待在寺廟的對面,隔著聖河觀看、拍照,兩層金碧輝煌的屋頂極為耀眼,其上還有似圓錐狀的塔頂裝飾物,寺廟的右前方還有一間鐵灰色屋頂的廟宇,再往前有一處廣場平臺,可俯視聖河,左前方出入口處則有一白色牌坊,其上有黃色圓錐狀裝飾。



  我們所在的河岸沿著石階而上,有11座石造舍利塔(Chaitya)順著山坡而築,供奉生殖之神靈甘(Lingum,印度教徒視為男性生殖器的象徵),舍利塔前還有石雕的濕婆神坐騎—牛。對面的火葬終結生命,而此處的再重生,從這裡便可看出出濕婆神具有「毀滅」和「再生」等雙重性格。在舍利塔附近看到一個蓬頭散髮、瘦骨的修行者,穿著鮮黃色的袍子,在這樣的背景下深深吸引了我們的眼光,不過想到之前書上的告誡,只要對著他們拍照,他們就會伸手索取攝影費,還是不要妄動、看看就好。決定走過橋到對岸瞧瞧。除了帕蘇帕提拿寺外,附近還有一些廟宇,四處晃一晃,又回到舍利塔旁走石階,沿路往上可到達一小丘頂,俯瞰整個帕蘇帕提拿寺,不過走到一半就放棄了,回到河邊悠閒的坐著。



  之後前往了博拿塔(Bodnath,Rs.100),佛塔附近腹地廣闊,白色的佛塔建築非常雄偉、氣勢磅礡,是藏傳佛教徒日常膜拜的地方。博拿佛塔是以喇嘛教徒冥想圖案--冥達拉(mandlla)向上爬升擴展的方式建築而成,有三層寬大的平台通往塔基,中央一座圓拱頂上豎立著四面皆有一雙佛眼的塔頂,四面佛眼分別漆上紅、白、藍三種顏色,從塔頂有拉往四周的經文彩旗,寫著經文的五色布代表了五行調和(金木水火土),據信把旗子掛在廟的四周,隨風飄動,便能把彩旗上的經文和人們的祈禱傳到神的耳裡。我們先沿著牆垣走,牆垣上環列著147個壁寵,每一個壁寵裡面設置四、五個祈禱輪,祈禱輪像個圓柱形小桶, 四周刻著「唵嘛呢叭咪吽」,內裝有經文,藏傳佛教認為轉動「嘛呢輪」與口誦「六字真言」具有同樣的作用,如果二者同時進行,福報更大。於是我們跟著人群以順時鐘方向繞行佛塔,虔誠的信徒會一邊撥數念珠或背誦經文,一邊轉動祈禱輪,也有一些穿紅衣的藏人,和我們一樣單純的閒步繞行。



  之後我們隨意登上各層平臺,同樣的繞著佛塔而行,看著白色的建築在藍天的襯托下,更顯得莊嚴宏偉。在佛塔周圍,有些僧侶坐在草地上冥想、打坐,有些信徒五體投地的膜拜,有些遊客坐著閒話家常,大家各自享受著午後的片刻。進入佛塔可以看到宗教壁畫和大大小小的祈禱輪,也看到虔誠的信徒穿著紅衣,遇到每一個祈禱輪必伸手轉動,見到每一個神必低頭膜拜;更看到遊客四處穿梭,努力捕捉想要的鏡頭。在離開佛塔後,來到環繞著佛塔而立的許多專賣西藏宗教用品、手工藝品的商店,其間也夾雜一些餐廳,可在陽台一邊用餐、喝茶,一邊欣賞博拿佛塔和觀看信徒轉經。



  之後回飯店稍做休息,17.30在大廳集合,一起前往塔美爾區,一群人悠閒的散步到Thamel chowk解散。三五成群左轉進了第一條小巷子,有許多戶外用品店、紀念品店,先進了一家賣茶葉的小店,有許多木盒裝、織布袋裝的茶葉和不同用途的香料(masala),一包包整齊的排列在兩旁的架上,櫃臺前還有一桶桶現場秤重的散裝茶,由於旅程的最後幾天還會回到加德滿都,因此不急著這時購買,只是先看了看。往前走了一下,看到路旁有一賣著像煎餅一樣東西的小販,我們好奇的在一旁圍觀,看老闆熟練的煎著馬鈴薯餅,然後將煎餅放到碗裡,淋上大豆蕃茄醬汁和白色醬汁,再撒上綠辣椒和生菜,附上一根塑膠湯匙遞給客人,一份要價Rs.20,一些團友勇於嘗試,買來吃吃看,據說還不錯吃,有點辣。怕死的我當然還是沒種嘗試啦~

  18.00左右,突然停電了,塔美爾區陷入一片黑暗,比較有錢的店家啟動了發電機,維持基本的照明,但大部分的地區還是漆黑,若不仔細看清楚,一不小心可能會撞到人。到塔沒爾區就是要找餐廳吃晚餐,雖然遇上停電,還是繼續四處逛,走到後來只剩我和婉玉二人同行,我們到處亂走,在天黑和不熟路況下,結果又迷路了,搞不清楚身在何方。但也不能就此停下腳步,只好盡量往光亮的地方走,隨時提高警覺,避免陷入險境;並不時抬頭尋找餐廳招牌,走了不少路後,來到一條有許多餐廳的小路,慢慢發現一些在書上看過的餐廳名字,最後挑了 ”Nepalese Kitchen” 用餐,店裡一片漆黑,只有蠟燭微弱的燭光閃爍,外面庭院擺了許多桌椅,不過只有店裡靠門的地方有一桌客人。鼓起勇氣往裡面走,服務生溫和的指引我們位子,隨意選了座位坐下,服務生馬上送上了蠟燭和菜單,就著燭光稍稍打量餐廳內部,店內的桌數不多,布置雖然有點老舊,但還算乾淨。決定點二份不同的套餐共享,十來分鐘後餐點送上來了,食物全裝在鐵盤、鐵碗上,有豆子湯、薄脆烤餅、白飯上有蔬菜咖哩和青菜的客飯、咖哩雞肉、帶有鹹味的小米紅豆湯、加了masala的優格和masala tea,可說是尼泊爾國民食物Dal Bhat的豪華版,整體來說味道都偏鹹,有點不能適應,masala yogurt吃來有點噁心,masala tea則很好喝,但太甜了。基本上Dal Bhat是很平民的食物,有點像台灣便當的感覺,最便宜的就是只有白飯加上蔬菜咖哩、青菜、醬菜,若另外加一碗咖哩雞肉就比較貴。當地人吃Dal Bhat是用手抓,像印度的手抓飯一樣,當然身為遊客的我們是用叉子和湯匙,否則一頓飯不知要吃到何時。



  吃飽有力氣,該找路回飯店了。走到路口,正猶豫該往哪走時,突然一個身穿黑色、像警察的人跑過來幫忙,問清楚我們住哪間飯店後,告訴我們該往哪走,雖然還是聽不懂他說的,但不繼續往前走,就沒辦法回去,只好摸索著他說的方向繼續走。不久,那人跑來說要帶路,但剛剛他連我們飯店在哪都要問別人了,真教人不放心,但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走,只好暫且相信他。只見他帶我們走小路,繞來繞去的,而且有些似乎是剛剛我們走過的路,一路和他亂聊一通,並保持警戒,隨時有狀況就繞跑。走了好長一段膽戰心驚的路後,幸運的我們在他帶路下,順利回到了Thamel chowk,有點熟悉的地點,鬆了一口氣,不待他再說些什麼,連忙向他道謝,轉身往飯店的方向快步走。或許他會覺得我們沒禮貌吧,但在那樣的情況下,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事,其他就顧不得了。

  一路上幾乎沒有亮光,尼泊爾的馬路上並沒有路燈這回事,路口也沒有紅綠燈,幸好飯店是在新皇宮附近,路邊還有一些重要的外交機構、公家單位,所以許多路口都有荷槍實彈的軍人或警察戒備,走到較熟悉的路上,心情放鬆許多,接近飯店所在的Durbar Marg時,街道明亮許多,看到路旁巷子裡有間餐廳,還特地繞進去看了一下。走回到Durbar Marg,不愧是當地的高級區域,許多商店都還有燈光,走著走著,突然聽到背後傳來說中文的聲音,回頭一看,原來是吳爸爸一家三口,就一起結伴走回飯店,彼此互相分享今晚的遭遇,聽他們說剛剛轉錯路口而迷路的經過,也告訴他們我們今晚在塔美爾區的驚魂記,說完都有點好理家在的感覺。
  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veh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